2025年06月20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组织召开了由赛默(武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温度自调控光学超材料织物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光学超材料织物的分级结构构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究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一、项目研究背景
温度自调控光学超材料织物通过调控红外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蒸发之间的光热多参量复杂耦合作用,实现对目标物表面温度的精准调控,为装备提供降温保障,赋能智能服装、节能建筑等民用场景。然而,当前温度自调控光学超材料织物的光热协同耦合调控还存在跨尺度结构设计难、稳态成型工艺难、温控-服役性能协同优化难的问题。为突破上述难题,本项目围绕温度自调控光学超材料织物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构建了“结构-成型-服役”的系统性理论,突破了行业技术瓶颈,不仅体现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精神,更是在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我国温度自调控织物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了力量。
二、项目主要创新点
项目首创了“微观随机-宏观有序”的跨尺度光学超材料织物设计体系,为织物的宽光谱精准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发明了“均质聚合”高掺杂改性材料纺丝技术,解决了高添加比例纤维机械性能差的难题,实现了光学超材料纤维稳定生产;发明了“捕缠短纤维-湿热柔化”稳态捕捉纺纱技术,解决了光学超材料纱线易产生毛羽等难题,显著降低纱线毛羽量,提升了纱线强力,实现了宽光谱调控织物的稳定生产;发明了“转印式”双面印染技术,解决了传统光热织物在外观色彩与光热性能难以兼顾的难题,开发了系列多色彩、多图案的光学超材料面料,相较于商用面料,实现了高辐照环境下人体皮肤表面有效降温约5℃(图1),面料表面最高降温15℃,降温性能远超国内外同类技术。陶光明教授首次提出的“光学超材料织物Metafabric”概念并在全球获得广泛认同,相关成果在WoS数据库和Google的关键词“Metafabric”搜索中均排名第一。

三、项目产业化及应用情况
项目技术成熟,能够连续、稳定、高效地生产,团队建设了世界上首条光学超材料织物全流程示范生产线(图2),实现了千吨级全流程宏量稳定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图3)。开发的系列光学超材料织物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户外救援、特种作业、体育赛事以及日常运动与休闲等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外多家龙头企业以及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实现工程应用示范:1)针对室外恶劣环境中公安干警等人员面临的高低温防护问题,研发在室外高温等恶劣场景不增加负重的无源降温智能警服和可穿戴警用装备,相关成果被列入《湖北省科技兴警三年行动攻坚团队实施方案》,并在公安一线实战部门试点试用,被称为:“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以及推动公民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显著提升了公安系统一线民警在高温户外环境下的热舒适性、安全性和工作效率”;2)研制的降温新材料应用于多家央国企单位,被称为:“提高热舒适性与设备工作效率” 、“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心率异常等风险”、“极大减少热射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3)研发降温织物服务于某部门等单位称为:“推进我国强国强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将推动纺织行业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满足高端纤维材料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注重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产业化基础。
四、项目主要完成单位简介
赛默(武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领域的公司。公司联合多家产学研单位,成功研发零能耗降温光学超材料,为诸多领域提供节能减排的绿色解决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国内首家涤纶短纤维专业生产企业。公司专注于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研发与生产,广泛应用于服饰、家纺、高铁、飞机、汽车、宇航服等领域。其他完成单位:常州裕源灵泰面料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 有限公司、上海悠途实业有限公司、武汉子和成服饰有限公司